三代人唤醒“七千年” 考古人孙国平带你“亲历”河姆渡这50年

2024-9-20 11:35:20来源:浙江日报

潮新闻 共享联盟·余姚 张雯 徐珊珊 劳超杰 记者 陈醉

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五十周年。


(资料图)

“五十年【nián】前发【fā】现的【de】河姆渡遗址【zhǐ】迄今仍是浙【zhè】江以及中国沿【yán】海【hǎi】地区最重【chóng】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,是代表长江流【liú】域和整个【gè】中国南方地区史【shǐ】前社会的最主要窗【chuāng】口。”说起【qǐ】这,浙江【jiāng】省文物考古【gǔ】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、研【yán】究员孙国平的语气中满是【shì】骄【jiāo】傲。

孙国平从【cóng】事浙【zhè】江史前考古调查【chá】、发掘和研究【jiū】,参与或【huò】主持了浙江【jiāng】省内遗址【zhǐ】的数十次野【yě】外【wài】考古发掘【jué】。其中,连续【xù】15年主持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——田螺山【shān】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【yán】究【jiū】。

“蛮荒之地”出土七千年文化

司马迁在【zài】《史记》中记【jì】载,远【yuǎn】古时期【qī】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“地广人稀,饭稻羹【gēng】鱼【yú】,或火耕而【ér】水耨【nòu】”,社会经【jīng】济和文化水平一直【zhí】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【dì】区。

“司马迁将【jiāng】南方【fāng】地区【qū】或长江【jiāng】流域【yù】表述为‘蛮荒之地’、不太适合早期人类居住。在这个历史【shǐ】背景下,1973年前【qián】,我们浙江【jiāng】的考古工作主要在杭嘉【jiā】湖平【píng】原地区【qū】开展【zhǎn】。”孙国平【píng】介绍道,当【dāng】时,不少专【zhuān】家都认为宁波【bō】、绍兴甚至余姚四明山【shān】山脚下这一带滩【tān】涂和低【dī】海拔的平原地区不太【tài】可能有早期人【rén】类活动的【de】遗存。

1955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【fā】掘【jué】,引起国【guó】内外的很大轰动。因此之后很长一【yī】段时间里【lǐ】,学【xué】术界更加【jiā】肯【kěn】定黄河【hé】流域是中华远古文【wén】化的主要发祥地。

这一根深蒂固【gù】的【de】历史观点直到【dào】1973年夏天河姆渡遗【yí】址的发【fā】现才被打破。这一考古【gǔ】大发现就像【xiàng】一道闪电,划破【pò】了当时社【shè】会公【gōng】认【rèn】的中华文明发祥【xiáng】地在黄河流域这【zhè】一认知【zhī】的夜空。

而【ér】在河姆渡【dù】遗址刚发【fā】现之【zhī】初,仍然有不少专家学者【zhě】对此事怀抱将【jiāng】信将疑的态度。

“对出土文【wén】化遗物年【nián】代【dài】判断是否出错”是当时持怀疑态度【dù】的【de】专家学者普遍【biàn】的疑问。而这【zhè】些疑问,随着眼【yǎn】见【jiàn】为【wéi】实的干栏式建筑、“金黄色”的【de】稻谷【gǔ】壳和大【dà】量【liàng】碳化米【mǐ】的的出土,以及多个碳十四测年【nián】数据的出台,均被一一粉碎。

“小【xiǎo】学毕业那【nà】年,去余姚龙【lóng】泉山参【cān】观【guān】了【le】河【hé】姆渡遗址第二次发【fā】掘成果的特展,这份特别的人生经【jīng】历好像冥冥之中就【jiù】与‘河【hé】姆渡’有着深深的缘分。”当时的参观印象在【zài】孙【sūn】国平的记忆【yì】里埋下【xià】了【le】一颗种子,高考那年,作为慈溪高考“状元”的他【tā】经过一番思【sī】考,选择了【le】北京大学考古系。

“在大学时有一门【mén】课【kè】叫新石器时代考古课,教材【cái】里出现了河姆【mǔ】渡遗址【zhǐ】的内容。老师知【zhī】道我是慈溪人,也特地问我【wǒ】有没【méi】有去过河姆渡遗址【zhǐ】。可能是心理【lǐ】距离很近吧,这门【mén】课学得【dé】特【tè】别用【yòng】心。”回【huí】忆起大学时光,孙国平不禁莞尔。而【ér】工作至【zhì】今30余年,他更是一直与【yǔ】河姆渡文化的几个【gè】重【chóng】要【yào】遗【yí】址相伴,埋头多年主持发掘了田螺山遗址和【hé】井【jǐng】头山遗【yí】址,他形容这就是“双【shuāng】向奔赴”——河姆【mǔ】渡文【wén】化的多个遗址成了他比家人还重要的陪【péi】伴对象。

三代考古人接力

“河姆渡遗址的保存完好意味着它【tā】的【de】研究潜力还能进一步提升,到现【xiàn】在都【dōu】有越【yuè】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【xué】者在密切关注河姆渡【dù】遗址的木构建【jiàn】筑、地理环境、稻作农【nóng】业和原始艺【yì】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。”孙国平告【gào】诉【sù】记【jì】者,除【chú】了【le】田螺山遗【yí】址【zhǐ】与河姆渡遗【yí】址相似外,目【mù】前还找不【bú】到第三个能代表远【yuǎn】古江南地【dì】区历【lì】史面貌的清晰窗口,河【hé】姆渡遗址的【de】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至今【jīn】仍未动【dòng】摇。

暑期的【de】河姆渡遗址【zhǐ】博物馆,虽【suī】烈日【rì】当空【kōng】,但丝毫【háo】没【méi】有【yǒu】减少参观者的热情。馆内依然人头攒动【dòng】,出土的各类文物敞开怀抱【bào】迎【yíng】接着【zhe】八方【fāng】游客。从大门往里走,整个博物馆被土黄色包裹,不少仿真还原的【de】场【chǎng】景,更是穿【chuān】越时空将游客带回【huí】七千年前的河姆渡。可以【yǐ】想象,河姆渡先【xiān】民驾舟捕鱼捞虾【xiā】,吃【chī】着桃、梅、杏、柿、菱等【děng】果实,畜养【yǎng】着狗、猪、牛等动物,并【bìng】用原始的织机纺【fǎng】织衣【yī】物,过【guò】着简单【dān】而又富足的生活。

隔着【zhe】玻璃【lí】看到七千年【nián】前【qián】像芝麻般细长的稻谷、还【hái】保留着拳头大小的原样骨【gǔ】头、至今看上去仍叹为观止的劳作用具安【ān】静地躺在展示柜【guì】里,接受【shòu】万千游客【kè】的注【zhù】目。这【zhè】些既壮观又精致的考古出土文物,正【zhèng】是像孙国【guó】平这样【yàng】的考古工作【zuò】者一代又一代【dài】接【jiē】力钻研的结【jié】果。

“河【hé】姆渡遗【yí】址的50年凝聚了三代【dài】考古人的心血。”孙国【guó】平介绍道。从1973年到1988年,是河姆渡研究【jiū】的第一【yī】代。“第一代考【kǎo】古专家从年代、文化【huà】面貌【mào】、历【lì】史意【yì】义上做出了初步判【pàn】断和奠基性【xìng】的贡献。”

孙国平介绍时,记者站【zhàn】在井头山遗址挖掘【jué】现场看到考古【gǔ】发掘人员仍【réng】在【zài】非【fēi】常细心地用小【xiǎo】手铲不停挖【wā】着【zhe】,虽然【rán】没有【yǒu】看到当年发掘河姆渡遗【yí】址【zhǐ】的盛况,但【dàn】想来【lái】应是在更简【jiǎn】陋的工作【zuò】条件、更艰辛的操作环【huán】境下,但同【tóng】样心怀炽热和憧憬的考古专业人【rén】员不辞辛劳一锹一锹【qiāo】地干着【zhe】,支撑他们【men】这样坚持的正是一份高度的【de】责任心和对祖【zǔ】先们创造的文化遗物的一份崇【chóng】敬【jìng】和自豪。

正是有了第一代考古人的【de】艰辛付出,使河姆渡遗址【zhǐ】成为余姚、宁波乃至浙江【jiāng】的【de】“金名片”,也使河【hé】姆渡遗【yí】址成为了复原六【liù】七千年前中国东南沿【yán】海【hǎi】地【dì】区【qū】自然环境【jìng】和社会文化面貌的最清【qīng】晰窗口。

“从1986年【nián】到2003年,浙江的考古前辈【bèi】们的研究重心【xīn】主要【yào】放【fàng】在了【le】良渚文化上,对河姆渡文化研究有所放【fàng】缓。在【zài】那段时【shí】间之后【hòu】,从2004年到2013年【nián】,我个人【rén】则把工作精力【lì】调【diào】整到主持田螺山遗址的【de】考古【gǔ】发掘上了。”孙国【guó】平侃侃而谈。挖掘田螺【luó】山遗址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、学术理念以及科技手段相比挖掘河【hé】姆【mǔ】渡遗址【zhǐ】时期有了大【dà】幅度提【tí】升。而田螺山遗址不负众望,是【shì】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【wén】化中地面环境【jìng】保存最好、地【dì】下遗存【cún】相对完整的一【yī】处史前村【cūn】落遗址,对于充实【shí】和完【wán】善【shàn】河【hé】姆渡文【wén】化【huà】内涵,全面深入推进【jìn】河姆【mǔ】渡文化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契机。

陈斌荣 摄

河姆渡的“祖先”在哪?

“我是在【zài】几【jǐ】代【dài】考古【gǔ】人打下的【de】基础上幸运地顺应了社会发【fā】展给我们创造的条件【jiàn】,顺利【lì】地做好田螺山遗址【zhǐ】的发掘工作,并迎【yíng】来【lái】了井头山遗址。

井头山【shān】遗址的发现是河姆【mǔ】渡文化研究的一【yī】个重大突破【pò】,基本上探明【míng】了河姆渡文【wén】化的【de】来源问【wèn】题【tí】,把宁波地区的人文历史【shǐ】又向前推【tuī】进一千年,更【gèng】重要的是确定了宁波地区是中国海洋【yáng】文【wén】化起源的重点区域【yù】。”孙国平坦【tǎn】言道。2020年当发现井头山【shān】遗址的消息传到宁波籍的著名【míng】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耳朵里【lǐ】的时候,他【tā】惊喜地【dì】说,“故乡的历【lì】史渊源【yuán】之深之【zhī】远【yuǎn】,无法想象了!”

目前【qián】,如何【hé】进【jìn】一步研究、保护和利用河姆渡文化的各个遗址是摆在【zài】研究【jiū】者和各级政府部门目前【qián】的三个重要课【kè】题。孙【sūn】国平说道:“在【zài】遗址的【de】保护和利用【yòng】方面我们【men】还在【zài】努力【lì】,但不【bú】仅仅【jǐn】需要我们专家的努力,还需全社会共同发力。”

“那考古人究竟在追寻什么东西呢?”有人曾这样追问。

陈斌荣 摄

孙国平笑了笑,眼神【shén】很明亮【liàng】。“人【rén】类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可以【yǐ】是一个整体,但世界各个地方还有不同文化个【gè】性,就是这些【xiē】文化的【de】独【dú】特性【xìng】造就了不同地【dì】域不同【tóng】的【de】风土人【rén】情,吸引我们去了解不【bú】同国家、地区的历史人文。”顿了【le】顿,他【tā】接着说【shuō】,“我们的终极目标是【shì】为了利用【yòng】好珍贵的文化遗【yí】产,提升全社会的精神品【pǐn】位,促进【jìn】人类与【yǔ】自然的和谐发展。”

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国东南【nán】沿海地区具【jù】有独特性和影响力的考古【gǔ】学文化,在中华文化中也有其崇高的历史地位。“上【shàng】下【xià】七千年源远【yuǎn】流长的文【wén】化成为了人们【men】的精神寄托,更在【zài】无【wú】形中提升了中华【huá】民族【zú】的文化自【zì】信和民【mín】族【zú】自尊【zūn】。”孙国【guó】平认真地说,“这就是我【wǒ】们考古【gǔ】人追求【qiú】的意义。”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最新资讯

股票软件